财务分析第一步股票配资平台app,就是把报表读懂。
而读懂报表的关键,先得弄明白 “每张表说的是啥”,再搞清楚 “它们之间有啥联系”。
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企业最核心的两张财务报表 ——
前者记录的是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,像有什么资产、欠了多少债、股东还剩多少权益;
后者展示的是一段时间里的经营成果,比如赚了多少钱、花了多少钱、最后剩下多少利润。
但很多人看完这两张表,就只记住几个数字,根本没理清底层逻辑。
实际上,资产负债表是 “结果”,利润表是 “过程”,这两者的勾稽关系里,藏着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。
一、资产负债表怎么看?
资产负债表有个核心公式:资产 = 负债 + 所有者权益。
说白了,它反映的是企业在 “资产负债表日”这个特定时间点的财务状况。
具体来看:
左边列的是 “企业能控制的资源”,也就是资产;
右边说的是 “这些资源的来源”,要么是借的钱,也就是负债;要么是股东投的钱,也就是所有者权益。
看资产负债表,可以按这 3 个关键步骤来:
图片
01
第一步:先看总额
先看看资产总计、负债总计、所有者权益总计,大概了解下企业的 “规模有多大”。
比如说:
资产总额 10 亿,那企业规模大概就在 10 亿左右;
负债 5 亿、所有者权益 5 亿,那资产负债率就是 50%,这在行业里算中等水平。
02
第二步:拆开结构看质量
资产得分 “流动性”,也就是:
流动资产
非流动资产
负债得分 “偿还期限”,也就是:
流动负债
非流动负债
具体来看:
图片
03
第三步:抓住重点科目
货币资金:得看看和企业经营规模匹配不匹配?突然大幅减少,可能是拿去投资扩张了,也可能是资金链紧张了;
应收账款:余额是不是突然增加很多?账龄是不是变长了?这可能意味着收入是虚增的,或者客户回款很困难;
存货:金额是不是不太正常?周转天数是不是变长了?可能是库存积压了,也可能是生产计划不合理;
短期借款:是不是突然增加了?有没有和货币资金一起出现 “双高” 的情况?这时候就得警惕 “存贷双高” 可能带来的财务造假信号;
未分配利润:是正数还是负数?和利润表净利润的趋势一致吗?
总结一下:
资产负债表就是 “静态快照”,重点看 “结构合不合理”“科目有没有异常”,以此来判断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和潜在风险。
二、利润表怎么看?
利润表的核心逻辑是:收入 - 成本 - 费用 - 税费 = 净利润。
简单来说:
它展示的是企业在 “一段期间”里的经营成果。从收入开始,扣除为了取得利润花的所有成本、费用、税费,最后剩下的就是净利润。
看利润表,按这 3 个关键步骤来:
01
第一步:看看收入,知道规模
营业收入是利润表的起点,直接能反映企业的 “业务规模”。
但得注意区分 “主营业务收入” 和 “其他业务收入”:
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高,说明企业主业很清晰;
其他业务收入占比高,可能是主业不行了,或者在尝试多元化经营。
02
第二步:拆开成本费用,看看盈利质量
直接搭建一个成本费用看板,逐一拆解每个模块就很清晰了。这张看板的模板可以修改参数直接套用,帮你节约80%的分析时间。模板体验地址无偿分享给大家:https://s.fanruan.com/cogp4(复制到浏览器打开)
图片
营业成本:就是和收入直接相关的成本,比如制造业的原材料、人工成本。毛利率的计算公式是(营业收入 - 营业成本)÷ 营业收入 ×100%。要是毛利率下降了,可能是成本上升了,也可能是产品降价了;
期间费用(销售费用、管理费用、财务费用):销售费用高,可能是市场竞争太激烈,企业在砸钱做推广;管理费用高,可能是机构太臃肿,人员工资、办公费花得多;财务费用高,可能是企业负债太多,利息支出多;
研发费用:这对科技企业来说是个重要指标,得结合 “研发费用资本化比例” 来看。资本化比例过高,比如超过 30%,可能存在调节利润的嫌疑,也就是把本来应该算成费用的研发支出计入资产里。
03
第三步:盯着净利润,分辨真假
净利润是最终结果,但得区分 “账面利润” 和 “真实利润”。
比如:
净利润 1000 万,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只有 200 万,这就说明大部分利润都没收到现金,可能变成应收账款了。
总结一下:
利润表就是 “动态记录”,重点看 “收入结构”“成本费用控制得怎么样”“净利润是不是真的”,以此来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。
三、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勾稽关系
现在回到关键问题:这两张表是怎么 “勾稽” 起来的?
简单来说:
利润表是资产负债表的 “动态延伸”,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 “最终归宿”。
这两者的勾稽关系,本质上就是 “企业经营过程对财务状况的影响”。
01
最直接的勾稽:净利润会变成未分配利润
利润表最后一行是 “净利润”,它不会一直留在利润表里,而是会 “转移” 到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里。
图片
具体路径是:
净利润→本年利润(过渡科目)→利润分配→未分配利润(年末结转)
公式是这样的:
期末未分配利润 = 期初未分配利润 + 本期净利润 - 提取盈余公积 - 向股东分配股利
假设:
企业当年没分红、也没提盈余公积,那么 “期末未分配利润” 就应该等于 “期初未分配利润 + 净利润”。
如果对不上:
要么是利润表算错了,比如漏记了收入或者多记了成本;
要么是所有者权益变动没记全,比如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了。
02
隐性勾稽:利润表的 “收支”,会对应资产负债表的 “资产或负债变动”
利润表里的每一项收入、成本、费用,都会在资产负债表里留下 “痕迹”:
要么是资产增加或减少了,
要么是负债增加或减少了。
具体来说:
图片
四、从两张表的 “差额” ,能看出企业的真实情况
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据放一起看,能发现很多隐藏的问题:
01
场景 1:净利润高,但资产负债率飙升
可能的原因是:
企业虽然赚了钱,但把利润全投到新项目里了。
比如:
借长期借款建厂房,导致负债大幅增加。
这时候就得判断:
新增的负债是不是用在了能盈利的资产上?
如果是,未来可能通过资产增值来覆盖负债;
如果是用来弥补亏损,那可能就有 “借新还旧” 的风险。
02
场景 2:净利润为负,但资产总额增加
可能存在的问题是:企业通过 “虚增资产” 来掩盖亏损,比如:
把费用当成固定资产来记
或者通过关联交易虚增收入
导致应收账款异常增加。
图片
03
场景 3:资产负债率低,但净利润持续下滑
可能的隐患是:
企业太保守,不敢借债扩张,
或者资产周转效率太低,存货、应收账款积压着,
导致盈利能力下降。
结语
资产负债表是 “结果”,利润表是 “过程”,这两者的勾稽关系,本质上是企业 “经营动作” 对 “财务状况” 的影响。
下次看报表的时候,别孤立地盯着某张表的数字,得多问问自己:
利润表的 “收入”,在资产负债表里对应的 “货币资金” 或 “应收账款” 有变化吗?
利润表的 “成本”,在资产负债表里对应的 “存货减少” 或 “应付账款增加” 有体现吗?
利润表的 “净利润”,最后是不是流到资产负债表的 “未分配利润” 里了?
当你能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,你就不只是 “看表的人”,而是 “读懂企业经营逻辑的人”—— 这才是财务报表分析的核心价值。
END股票配资平台app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